國家發展改革委于4月23日上午召開啟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李樸民和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的司長徐林,將圍繞啟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基本情況,以及下一步工作部署等方面情況,回答記者提問。 以下為文字實錄: 【新華社記者】 請問徐司長,“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把節能減排這塊作為約束性指標、作為硬指標,但是現在看來完成得勉為其難,而且是跌跌撞撞的,“十一五”最后一年有的地方通過拉閘限電、臨時抱佛腳的手段,但是目前霧霾已經成為上上下下國內外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環境已經成為中國比較稀缺的一個工作產品,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時候會不會在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方面是不是會“放水”、“放寬”,還是繼續加碼,把最近出臺的中央大氣污染防治的一些指標細化到里面去? 【徐林】 首先我要斬釘截鐵地回答你,我們不可能在這個領域“放水”。我記得總書記有一句話講得特別好,他說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覺得現在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因為收入水平提高之后,人們更多的是關注生活的質量,關注他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下生活,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各地越來越多地出現一些為了環境問題而產生的社會性事件,這說明老百姓對這塊的訴求是越來越高了。既然老百姓有越來越高的訴求,作為“十三五”規劃不可能不響應百姓的訴求。所以,“十三五”規劃在資源環境、生態建設方面的力度,只會進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煤炭市場低迷、煤企虧損已經有些時日。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能源,煤炭的產量依然在增長,消費量也在緩慢增長,只是大大低于產量的增長,導致煤炭產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但是,在市場的重壓之下,煤炭企業不僅沒有限產、減產,反正陷入“越是產能過剩、越要拼命生產”的怪圈之中。 自2002年以來,煤炭行業經歷了發展最迅速的十年,也稱為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2002年,中國原煤產量僅為15億噸。2011年,中國原煤產量達到了35億噸。當時,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顯現,但是并沒有有效壓制煤炭產能的增長態勢,以致產能持續增長。 目前,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持續走低,煤炭產業在黃金十年中形成的潛在產能仍在逐步釋放。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煤炭產量完成37億噸左右,煤炭消費量36.1億噸左右,煤炭產量增幅由前十年年均增加兩億多噸,降到5000萬噸左右,煤炭消費增幅也由前十年年均增長9%左右,下降到2.6%左右。 現在來看,煤炭行業的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相當嚴峻,已經阻礙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根據統計顯示,煤炭行業虧損面已高達80%左右。由于缺少有效的退出機制,國內的煤炭產能過剩正加快向產量過剩轉變,去產能是長期且艱難的。 但是,煤炭行業在面臨巨大的去產能化、結構調整的壓力之下,煤炭企業不僅沒有限產、減產,反而陷入到“越是產能過剩,越要拼命生產”的怪圈之中,成為市場失靈一個例證。 比較淺層次的原因是,煤炭行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在資金成本的壓力下,不得不運轉起來,否則會面臨巨大投資風險。行業安全規程也要求,煤礦必須正常運轉,另外還有企業管理、安全穩定方面的諸多壓力。并且,為了達到適當的利潤,還有可能增加產量,利薄必然要多銷。這也讓限產、減產成為空喊的口號。 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是非市場因素的導向,致使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加大。例如,在唯GDP考核體制下,一些富煤地區為了拉動投資,在煤炭資源獲得、土地政策、配套措施等方面實施優惠政策,扼殺了市場調節作用,阻礙了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發揮。 特別是在煤炭行業進入巨頭競爭的時代,行業的低谷也成為巨頭們不斷攻城掠地的機會,通過價格等手段,不斷提高自身的產能、產量和市場份額,以便在競爭中打壓對手、保持優勢地位。近兩年,神華集團等國內煤炭巨頭多次引領降價潮,搶占擴大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也導致了煤炭產能的進一步過剩。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煤炭消費量將在2020年達到峰值41億噸(折28億噸標準煤),隨后的十年里,煤炭消費量年均降幅0.33%,2030年降至39億噸(折27億噸標煤),比重降至50%以下。煤炭產業的供大于求將是長期趨勢,這也表明了淘汰落后產能、壓減行業總產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但是,化解產能過剩時,除了政策因素的引導外,更應該注重經濟手段的使用,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讓市場真正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一方面,強制淘汰勢在必行,中小煤企被兼并的命運也無法更改;另一方面,也應引導中小煤企轉型發展,有序退出煤炭產業。 眼下,煤炭行業即將進入更加慘淡的季節,北方供暖已經結束,南方水電開始進入旺季,煤炭已經失去了強有力的價格支撐,價格有可能下跌,從而出現需求不足、產量過剩的問題,煤炭企業的日子更加難過。盡管國家一直很重視產能過剩,連續出臺多個調控政策,但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依然任重而道遠。 |